请查收这份最全面的防暑解暑攻略出汗的学
7月12日,伏天开始。
“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
伏天的说法历史悠久,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中医特别强调顺时养生、应季养生、整体养生,防暑解暑是夏季养生的重点。北医院治未病健康管理中心主任袁尚华精心制作了中医防暑解暑方略大全。小编认为,可以收藏!
1
起居
①晚睡早起,劳逸结合,把锻炼身体或一些必要的户外劳作放在相对凉爽的早晚,避免天大热时外出暴晒;
②有条件中午多休息,午休一般建议半小时左右,但在夏天宜稍长一些,1—2小时都可以;
③穿衣宜透汗透气,以棉质或竹质的为主;
④适当勤洗澡,温水洗澡更容易使体内热量宣散;
⑤躺卧时搭配凉席、凉枕、凉被有助于降温解热;
⑥工作居住环境要注意通风,必要时可使用空调风扇,温度不宜过低,一般在26—28℃左右,能不用就不用,不应遏住汗,而要使汗出通畅,同时避免过多或过少;
⑦要保证大便通畅,不干不粘不滞,消除里热也会明显减轻外来之暑热。
2
饮食
①关于饮:多饮温白开水,汗多时要喝一些淡盐水,常饮绿茶可以解暑;还可以喝绿豆汤、绿豆红豆饮;西瓜皮、冬瓜皮也可以煮成水喝。浮小麦味甘、性凉、入心经,除虚热、止汗,煮水是心脾虚弱者抑郁焦虑悲伤者夏天不可多得的饮品;北京著名的消暑饮料酸梅汤,原料有乌梅、山楂、甘草、陈皮、冰糖等。
②关于食:夏季天热,人消耗能量少,因此进食量也要少些,少吃辛辣油腻及肥甘厚味,多食含水量高的凉性蔬菜瓜果:西瓜、黄瓜、冬瓜、丝瓜、苦瓜、甜瓜、南瓜等,还有蔬菜:芹菜、油麦菜、莴笋、圆白菜、茄子、西红柿、豆角、藕,丝瓜叶、地瓜叶、马齿苋等。菌藻类海带、紫菜、蘑菇、木耳、银耳都可以搭配一些。尤其注意的是主食一定要以含皮谷物为主,因为谷皮多为凉性,可以清热解暑。
3
运动
运动:要以休闲散步、慢跑快走为主,适当练一些八段锦、太极拳、瑜伽,可以减少能量消耗,又舒筋活络,保养气血。腹式呼吸运动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尤其适合久坐者和失眠者。喜欢剧烈运动的人要根据体质、年龄、习惯选择适宜的时间段和运动量,地点也最好在,有温和阳光的场所,“勿厌其日”。
4
情绪
心静自然凉,夏天特别需要平静平和。动脑不动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物我两忘,避免不必要的烦怒、悲忧、思虑、担心等。
5
环境
由于夏天天气热,室内空气甲醛等有毒气体释放增多,更要注意通风;运动依然要选择户外空气好的地方,有条件到北方的海边、森林、草原旅游、居住。
6
中药调理
①外用调理:可以在血流丰富的地方比如腋窝、肘窝、前胸等涂抹风油精、花露水,小孩可以用一些痱子粉、马齿苋煮水药浴,防治痱子效果也不错;
②内服调理:可喝一些菊花茶、荷叶茶、淡竹叶茶、薄荷茶等中药茶,乏力者另加西洋参3g左右。夏天爱流鼻血的人,用白茅根30g、桑叶10g煮水喝非常有效。
7
经络调理
如果有条件,在以上调理基础上配合中医针灸、按摩、罐疗、刮痧、刺络放血等,防暑解暑效果会更好,常用风池、大椎、曲池、合谷、足三里等穴清热解暑,化湿调中,疏经通络。
8
防治中暑
中暑主要有两种情况,不同情况采取的治疗手段不同。
①过热环境下劳作时间过长,感受暑热之邪,轻者口渴、食欲不振、头痛、头昏、多汗、疲乏、虚弱,恶心及呕吐,心悸、脸色干红或苍白,注意力涣散、动作不协调,体温正常或升高等,重则体温高、大汗、极度口渴、乏力、头痛、恶心呕吐、心慌,甚或晕厥、意识模糊、惊厥等,这种中暑要用清暑汤或清暑益气汤等方剂。
②因为夏天贪凉,过度冷风冷卧、冷饮冷食,导致暑湿寒凉兼夹,多见发热、胸闷、腹胀、吐泻、食欲不振、舌苔厚腻等症。这种情况的中暑应当服用藿香正气水剂、丸剂或软胶囊,可以解暑祛湿,往往能药到病除。
9
出汗的学问
有些人怕出汗身上有味儿甚或怕洗衣服,常将空调温度调得过低或呆在低温环境下太久,同时冷饮冷食过多,这就是舍本逐末了,殊不知出汗可以帮助人体散热、排毒、祛除久积之寒湿邪气;夏日汗毛孔打开,如果贪凉会导致寒湿入里,伤及形体皮、脉、肉、筋、骨以至伤及脏腑脾胃、肺大肠甚或导致妇科宫寒,邪深难去、久病缠身,所以夏日要谨防避暑太过,避免过度冷风冷卧、冷饮冷食,保持汗出通畅,避免出汗过多过少。防暑避暑同时,不要忘记或忽视“春夏养阳”。
10
冬病夏治
人感受寒邪或阳气不足,往往易在冬季发病,而夏天阳气盛极,天人合一,人体阳气亦盛,所以此刻调理体质,容易驱寒外出。调理方法不只三伏穴位贴敷,中药、针灸、按摩、罐疗、刮痧、刺络放血、艾灸及蜡疗等都可以选择。温馨提醒那些爱冬天发病的咳嗽、哮喘、鼻炎、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以及手脚冰凉的阳虚体质者不要错失良机。
来源:北晚微健康
流程编辑:丁也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de-in-yiwuchina.com/hlsjw/26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