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户外风险的应对措施

在钢筋水泥的城市,被工作和生活的柴米油盐舒逸太久的人,都想拥抱自然,探索奥秘,挑战体能极限,这种精神和探索是值得肯定的。

不可否认,由于人们猎奇心理和冒险精神,户外探险活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但很多驴友的探险活动具有随意性和盲目性。以为聚到一起就是同伴,背上帐篷,穿上冲锋衣就敢尝试一切冒险。要知道,自然界变化无常,遇到不熟悉的地段,即便有着一定的户外生存技能和常识,也难保一定能平安归来,所以驴友在户外活动中首先要学会敬畏自然。

户外风险防范与处理

迷路

据统计,六至七成的户外事故起因是迷路。大雨、大雾、大雪或线路准备不足,最容易导致迷路。

处理方法

迷路时,绝不可慌乱而到处乱走,这样只会更加迷失方向。

1、必须安静下来。休息一会儿。

2、尽量找回自己确定认识的地点,沿途要做好标记,并在本子上记录这些标记的所在位置。

要避免再一次迷路,回到自己确定认识的地点后,再一次先择方向进行尝试。在沿途做好标记,并注意观察周围的地形、地貌或自然物的情况,直至找到正确的方向,并在适当时候发出求救信号。

缺水

在户外运动中,大量排汗会导致体内的水分、盐分和电解质大量流失,如果不及时补充,就会造成体内电解质紊乱,导致中暑或者虚脱。

处理方法

1、活动时应根据天气和线路携带充足的饮用水,此外还应储备ml应急饮水以备不时之需。

2、携带的饮水应包括纯净水和适量的运动饮料,在补充水分的同时补充电解质,满足身体需要。

3、活动中补水应遵循少量多次原则,每半小时补充ml左右,以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增加心脏负担。同时应当主动补充水分,不要等到渴了再喝水。

4、剧烈运动中或运动后,不宜喝大量的冷饮,以免增加肠胃负担。

虫咬蜂蜇

蚊子、虻、蚋等吸血性昆虫,咬后不仅痛痒难忍,还会传播疟疾、脑炎等严重疾病。

被蜜蜂、黄蜂或大胡蜂叮咬后,最初会感到疼痛,接着伤口会肿大并发炎,蜜蜂叮咬后通常在伤口内留有刺囊,应该用手拨掉,用香皂和水清洗伤口(或碱性溶液),容易过敏性休克的病人应该携带药物,并告诉其他人如何在被叮咬后的紧急情况下给自己使用这些药物。

处理方法

1、使用烟熏或使用夜来香、药菊等天然防虫植物。在蚊、虻较多的地方,每天至少应用肥皂彻底清洗全身皮肤,应携带驱风油或风油精等防蚊药品。

2、登山时一般不宜涂抹香水或其他芳香的化妆品,携带的甜食和含糖饮料要密封好,避免吸引蜂类动物。

3、在山野丛林活动时,不要乱捅蜂巢,以免群蜂攻击。若遇蜂巢挡路,可绕路前进。

4、如被蜇伤处遗留有螫针,可用钳子拔除,但不要挤压毒囊,以免剩余的毒素进入皮肤。

5、可以用冷水湿透毛巾,轻敷在伤处,减轻肿痛。也可涂抹驱风油、红花油、风油精之类的药物减轻疼痛。

6、严重螫伤应尽快求医。

遭遇毒蛇

在野外遭遇毒蛇,通常是在以下的情况发生:无意中踩到蛇;抓树枝触到蛇;早晨收拾背包时发现蛇等等。这基本上是因为行人闯入了蛇的领地而引起的。

每年3月到10月是蛇类的活动时期,5月到8月则是蛇伤的高发期。蛇类常栖息在草丛、石缝、枯木、竹林、溪畔或其它阴暗潮湿处,夏季参加户外活动时要格外小心。

有毒蛇和无毒蛇的区别:

--毒蛇一般头大颈细,头呈倒三角形,尾短且突然变细,体表花纹比较鲜艳。

--无毒蛇一般头呈钝园形,颈不细,尾部细长,体表花纹多不明显。

--毒蛇的牙痕为单排,有两个深的牙印,无毒蛇的牙痕为双排。

处理方法

1、遇见毒蛇,应远道绕过。准备一根手杖,边走边打草惊蛇。

2、戴好帽子,穿长袖外套,以及穿有强韧护脚的裤子和坚韧的靴子,并带好蛇药。

1、万一被毒蛇咬伤,患者应保持镇静,切勿惊慌、奔跑,以免加速毒液吸收和扩散。

2、不同的毒蛇分泌不同的蛇毒,有神经毒素、心脏毒素、血毒素等,处理毒蛇咬伤主要在于心肺功能的支持和凝血机理紊乱的纠正。

3、为减少蛇毒的吸收,在伤口上方或超过一个关节处绑扎止血带,越早越好。止血带的松紧度以压迫静脉但不影响动脉供血为准(即在结扎的远端仍可摸到动脉搏动)。若无止血带,可用布带替代。使用止血带应每15分钟或半小时就松开几分钟,避免血流供应不足导致肌肉坏死。(如不会用止血带请慎用)

4、用大量清水清洗伤口,服用蛇药并尽早就医。

雷击

每年春夏季节是雷击高发时段,雷电就是巨大的电火花,一旦被雷电击中,大多数人会因此而产生肌肉痉挛、烧伤、窒息或心脏停止跳动等症状。

处理方法

1、判断天气变化情况,必须在下雨之前,迅速找到避雨场所。野外有山洞的话可以到山洞里躲避。严禁躲在铁皮屋里,岩石下比较好。如果只能躲在大树或大岩石旁边时,要避免躲在它的正下方。

2、要避免走进被淋湿或已经有水的地方,最好踏在塑胶布上或背包及其他绝缘物上。同时要穿上雨衣以避免淋湿。如果是在空旷的山谷或者草原上,要寻找低洼地蹲下来,不要躺下。如果是在海岸线,只有小石头,实在没有地方可以躲避了,找低洼地蹲下来,切勿打手机,可以双脚并拢,手放膝盖上,身向前屈(不能坐地下或者小石头上)。所有积水的地方都很危险,严禁站在水里。

3、身上不要有任何金属物。把带在身上的一切金属物拿下放在背包中。还要注意的一点是大家不要集中在一起,避免集体受灾。

4、打雷闪电的时候,切勿在任何避雷设备下躲避。

洪水

持续降雨容易引发洪水。原来清澈的水一下子变得混浊就是山洪暴发的先兆。切勿低估山洪暴发的威力和速度。小溪的流水往往由于上游降下大雨,洪水会汹涌而下,于数分钟内演变为巨大山洪,如游人尚在溪中,极易被洪水冲走,引致伤亡。

发现流水湍急,混浊及夹杂沙泥腐烂树木的时候,是山洪暴发之先兆,应迅速远离河道、溪谷。

处理方法

1、除非是有准备的溯溪活动,否则不要沿溪涧河道远足。

2、夏天雨季,或暴雨后切勿涉足溪涧。

3、下雨的时候不要逗留在河道休息,尤其在下游。

4、开始下雨时应迅速离开河道,往两岸高地走。

5、切勿尝试越过已被河水盖过的桥梁,应迅速离开河道。

6、如果不幸掉进湍急的河水里,应抱紧或抓紧岸边的石块,树干或藤蔓,设法爬回岸边或等候同伴救援。

泥石流

泥石流与洪水发生相似,但又不尽相同,必须分清。

泥石流发生的时段,通常是每年的七八月份的雷暴雨季节。

怎样判定泥石流的发生?

(1)正常的流水突然断流或者洪水突然增大,并拌夹有较多的柴草,树木。

(2)深谷内传来类似火车轰鸣或者闷雷声,就算是极其微声,也应判定泥石流已经形成,要速离开。

(3)河谷溪谷深处突变昏暗,并拌有塌方现象,要速离开,此现象不是山洪就是泥石流。

处理方法

1、不要在大雨天或者连续阴雨几天,当天还下雨的情况进入溪谷。

2、泥石流常滞后于大雨暴雨而发生。

3、不可存侥幸心理。

4、不能沿沟向上或者向下跑,而应该向两侧山坡跑,快速离开河道、河谷、溪谷地带。

5、不要在土质松软,主土体不稳定的斜坡停留。

6、要在基底稳固又较为平稳的地方躲避。

7、切勿上树躲避。

沼泽

沼泽地形主要是淤积而成的,山脊两坡面顺势而下形成的合水线,把汇集的雨水经过比较长的距离后流进水库,随雨水冲下来泥土细沙,在进水库时雨水流进水库去了,但淤沉下来的泥巴却留了下来,形成烂泥潭——沼泽。

  友情提醒:在水库或者河床边上的冲沟渡河,一定要仔细观察好地形,选择好合适的坚固地段渡河,能绕即绕过去,不要冒险尝试。渡河前要准备好绳索,按照野外集体渡河方式去操作。

处理方法

1、团体行进时,万一遇到沼泽地和湿地,留心观察,评估风险,不可冒进。

2、通过时每5个人用绳索进行结组连接,人与人之间保持2~3米的距离纵向行进。有队员不幸落入沼泽,可获得队友的及时救助。

3、如果个人行进时落入沼泽,千万不要乱动,用力挣扎只会越陷越深。

4、可以松开背包带,把背包带放在身后,仰卧在背包上抽出一条腿,再抽出一条。或者把背包放在胸前,仰卧在背包上,“游”出沼泽地。

森林火灾

除闪电和干燥气候引发的大火外,人为疏忽是山火的最大隐患。

应注意野外用火安全,严格野外用火制度,不乱丢烟头、火种。

处理方法

1、野炊时,准备一桶水或沙土放在营火旁边,随时备用,撤营时,必须将营火完全熄灭才能离开。

2、一旦发生山火,在燃烧初期应尽量灭火。

3、火势失控时,尽量顶风逃往山下或河边等安全地带,避免被火围困。

4、如已被火围困,可采用砍伐或在主动烧火,利用火烧后周围的树林、灌木形成空旷地带的方法来保护自己。

中暑

引发原因:高温、衣着不当、缺水、疲劳过度、时间过长、睡眠不好。

分类型:先兆中暑,轻度中暑,深度中暑。

先兆中暑:头晕、头痛、口喝、多汗、恶心、四肢无力、脉搏加快。

轻度中暑:注意力不集中,意识精神迷糊,动作不协调,皮肤湿冷,体温往往在38度以上,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滚热,四肢温冷。

热痉孪症:大量出汗,口喝,引发肌肉痉孪(俗称抽筋)。

日射症:直接太阳底下曝晒,引起脑细胞受损。

热衰竭症:脱水过多,缺失盐分,年迈。

热射症:高温下体力消耗太多。

处理方法

1、解开衣领通风,脱离直接高温环境。(带少量冰镇饮料与冰块)。

2、给予患者多次饮用清凉饮料或者电解质饮料,及时补充水分。

3、把患者的双脚抬高,在头部适当位置涂抹清凉油,风油精,口服十滴水,藿香正气水,救急行军散等防暑药品。

4、患者清醒后,看恢复情况是否能继续行程,持续不适应由专人陪同,医院。

失温

什么是风感温度?什么是高空风?什么是中心体温的部位?参考:人体的中心体温是36.5-37度,手脚表面是35度。

导致失温的原因:衣物寒湿、体表风冷、饥饿、疲劳、年老体弱。

失温的症状:感觉寒冷,四肢冰冷,持续发抖,脸色苍白,记忆减退,语言不清,肌肉不受意志控制,反应迟钝,性情改变或者失去理智,脉搏减缓,失去意识。

参考温度:

40度-推荐的重温体温

  37度-正常

  35度-有失温症兆,发抖

  33度-严重,意识模糊

  30度-无针刺感觉意识

  28度——死亡

处理方法

1、保持体力,停止活动或者紧急扎营,不断进食高热量食物。

2、脱离低温恶劣环境,及时脱下寒湿衣物,更换保暖温暖衣物。必要时披上户外急救毯。

3、防止继续失温,协助重获体温,进食热糖水。

4、保持清醒,给予消化热食,平卧往睡袋里丢热水瓶或者施救者体温传导。

5、意识迷糊,状态严重者,采用40度温水浸泡。

6、失去意识,人工呼吸,40度以下温水从肛门大肠灌洗方式直接中心重温。

7、切勿喝酒,切勿按摩四肢。

记住两个字即可避免失温:“勤快”。热了——脱!冷了——加!湿了——换!

高原反应

海平面的标准大气压为毫米汞高,空气中的氧含量约为21%。

通常海拔超过米即为高海拔地区,一般人到这个高度就开始有高原反应了。

高原反应是因为地势增高,气压降低,空气中的含氧量随着气压降低而降低了,使氧气不能充分进入人体血液,导致高山反应。不同的个体,不同的气候环境,反应各有不同,关键是每个人的适应不同。以前上到6千米都没有高原反应,并不能代表这次你上个4千米也没有反应。

主要症状:头昏,耳鸣,呕吐,口感差,不想进食,昏昏嗜睡,微发烧。严重者反应迟钝,呼吸急速,情绪不安,精神亢奋,记忆力减退,出现幻觉。

处理方法

1、控制每天上升高度,每天上升高度尽量控制约米左右。

2、行程合理,勿过渡疲劳。建议不要负重过大。

3、大量喝水,饮食均衡。

4、轻微活动,主动适应。

5、睡眠充足,除非很需要,尽量不要服食药品。

6、吸氧,快速下撤,尽快下撤到海拔较低处,脱离高海拔地区。

7、患者休克,优先处理,注意失温等并发症。

户外求救方法

在户外各种风险会不期而至。遇险求救时,通过合适的方法与别人取得联系,或者根据自身情况和周围的环境条件,通过不同的求救信号来最快地获得外界的







































百癣夏塔热片拉肚子
白癜风发病原因有哪些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de-in-yiwuchina.com/hlszl/1482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