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ldquo程rdquo姓
“程”姓族源所出有多说,当始出自古传颛顼后裔祝融“重黎”族“程人”之后;而夏商周诸世有“程”国,其人之后有以国名“程”为氏等。
按“程”字之本义,似指办事的法式、程度、分寸及计量的单位等。例如《说文》称:“程,品也(指长度等级),十发为程(十根头发并列的长度为一程)、十程为分、十分为寸,从‘禾’、‘呈’声”;又《荀子·致仕篇》称:“程者,物之凖也”。但“程”字于甲骨卜辞及石刻等,其字是象一祝者跪而虔诚祝祷状,据称是祷祝者向台上禾神祈祷五谷丰登,(参《文史》/6,谭戒甫《先周族与周族迁徙及其社会发展》)。
故古之“程人”,当是上古之世一支“祷禾”的巫祝族,其族当出自古帝颛顼族之后担任掌火“祝融”官的“重黎”族,其人族类在进入了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生活后,有了“祷禾”的需要,故从其族“祷火”的巫祝中转而出现“祷禾”,故其人取像采用向禾神祷告之“禾”、加上“呈”以诚心,从而组合为图腾或作为辨识其族的徽饰,后文字产生,则写为“程”字;而其人所居以及于后世迁徙,则带着族名“程”随迁“以族命地”。
例如,《山海经·大荒北经》载:“鲧攻程州之山”(据传“鲧”传是大禹之“父”族);郝懿行《山海经注疏》称,此“程州之山”盖亦古“国名”。这一记载所反映的,似是夏世前“鲧”之族曾与“程人”族发生过对抗的事实。又据《后汉书·郡国志》载:“洛阳有上程聚”;刘昭注称,此为“古程国”地,当即《史记》所载“重黎之后伯休父之国也”。
古“程国”之地,当在河南洛阳东,其国出自“重黎”之族,最早可能是属“东夷”族中“九黎”族的一支,于夏世曾居于洛阳之东一带为“国”,但于商人灭夏时一并被灭;其人于国灭后逃散,有的退于东部,有的迁向南方,而另有一支则西迁于陕西泾渭地带,成了商时“周人”之邻。
到了商代后期,迁居陕西的这一支“程人”,曾与“周人”间发生战争,其人之国被商时西方诸侯长、周文王之父“王季”所灭,地被王季夺取后筑邑而居。潘岳《关中记》称:“高陵北有毕原、毕陌,南北数十里,东西二、三百里……(其地)故周、程战处”;《路史·国名纪》也称:“程,王季之居,在今咸阳故安陵,(其地)与毕陌接,所谓毕程”。而《逸周书·史记篇》载有“毕程氏以亡”的事实;《竹书纪年》载称:“文丁五年,王季作程邑,帝辛三十三年,文王迁于程”。周文王灭“程”而迁“毕程”后,国力大盛,认为此乃“天降寤于程”,故作《程寤》、《程典》载其事(见《逸周书》);最后周文王死于毕程。而“毕程”之“程”,于诸书亦或异载作“郢”、“裎”,其字当古通。
《潜夫论》称:古帝颛顼氏之裔子黎(或称重黎),即吴回也,为高辛氏之火正(其世之掌火官,亦或称“祝融”),其“淳耀天明地德,光四海”,故后裔封于程,为“程”氏。又,《通志·氏族略》称:“程氏,伯爵(国),‘风’姓,重黎之后也;重黎为火正,裔孙封于程,洛阳有上程聚,即其地也”。《古今姓氏书辨证》则称:“程”氏出自颛帝之裔,据《唐宰相世系表》云颛顼之孙“重,为火正,司地,其族世为掌天地之官,裔孙封于程,是为‘程伯’(指诸侯),洛阳上程聚(故址在今河南洛阳东)即其地”;而《西汉地里志》则云,其地是在“右扶风安陵县”,阚骃以为“即古之程邑(故址在今陕西咸阳市东)是也”。
到了周世,于周宣王时有“伯休父”,任大司马,因其本出自“程”氏之族,故称“程伯休父”;可能当时其族仍保留有一部分土地,故以诸侯身份入朝任周之司马,但这一块土地后也失去,其裔后以其官名另传为“司马”氏。例如,《潜夫论》称:周初“重黎”族之裔程伯休父,于周宣王时为大司马,后失官守(似指其失去封地),其族迁往晋,为“司马”氏,后之司马迁自称是出自其族。而据《国语·楚语》载:重黎之裔传于周世,“程伯休父其后也,当宣王时,失其官守而为‘司马’氏”;韦昭注曰:“失官守”谓其族失去了“天地之官(即‘重黎’之官名的异称)”也,故守而以“诸侯”身份为大司马。
诸书对于周初程伯休父族之“国”或“食邑”还有其他不同说法。例如《路史·国名纪》称:古之“程”国,是出吴回后裔之国,其地或说在“咸阳安陵城”,即周之“程邑”也,但也有说当在“洛阳上程聚”,其地为周卿士程伯休父之采邑。又有说周文王之父王季,宅居之“程”,即“咸阳安陵”,因其地在岐山南、与毕陌相连,故或称之“毕程”。而据《古今姓氏书辨证》称:周宣王时程伯休父,因“失其官守”以诸侯身份入朝任周之司马,其族以故封国名为“程”氏,世居长安,后则又另分族为“司马”氏,其裔于唐世有利州刺史程思奉、唐宪宗之相程异等。
另,据《商周金文姓氏通考》称:金文“程”氏始见于战国时期,于青铜器铭文见有“彳郢侯”名;金文“程”字作“彳郢”,从“彳”,是表示里程,后邑化作“彳郢”;“相传商朝将程邑(故址在今陕西咸阳东)分封给颛顼和重黎的后代,(其族)因以为姓”,但周世之“程侯”,当即“程伯休父”族,其族以国名为氏。
诸书所载后世“程”氏人名及族望等:《古今姓氏书辨证》称:据《左传》载,春秋时晋荀氏支子(支庶之子)食邑于程(故址不详),其族亦以邑名传为“程”氏;周世晋国有下卿程郑、大夫程滑,而后汉时有汉中人上计吏程包、安众令程文矩等,三国时魏国有安乡侯程昱,南朝陈时有镇西将军、重安忠壮公程灵洗等,具详载于“尚书郎番阳程祁忠彦所撰《(程氏)世谱》”。《姓觿》引《姓考》称:春秋时晋之知(智)伯族,其族于后亦传有“程”氏,《史记》所载程季、程晏是也”;引《千家姓》称“程”氏是为“安定族”。
《姓氏寻源》则称:《广韵》云“程”氏本出颛顼重黎之后,商封其族于程,后传有“程”氏;后世“程”氏见有广平(故治在今河北邯郸鸡泽县东)、安定(故治在今宁夏固原市)二望族;又《姓谱》云周宣王封程伯休父族于程,其族“程”氏地,当即《汉书·地理志》所载之“右扶风安陵县”,而《唐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云即洛阳“上程聚”,其说非也。春秋时晋有“程”氏,《左传》载“晋荀氏支子食采于程”,其后以采邑名为“程”氏,又晋平公嬖臣(宠臣)有程郑,杜预注其族为“荀氏之宗(指晋之‘程’氏出自‘荀’氏之宗族)”,晋大夫有程滑,即弑厉公者,晋此“程”氏,当与程伯休父之“程”氏是别出所系之不同族;又程新之《谱谈》云“‘风’姓有裔孙程伯,始启土(开辟土地)”,则“程”氏或是始出于太昊伏羲氏之裔族。
《姓氏寻源》还称:周世还有多国见“程”氏之人名;例如,除春秋时晋大夫程郑、程滑等外,于《韩诗外传》还载见春秋时齐有学问家程本,其曾与孔子“倾盖而语,赠以束帛”,刘向《校录序》称其“善持论,聚徒著书”,自号为“程子”。而《墨子》载春秋时墨子弟子有程繁,《国语》载战国时赵国有程婴,《书断》则载秦有程邈,陕西下邽人,如此等等。
“程”姓其他史见人物:东汉末有程昱,归投曹操,被任以都督兖州事,山东东阿人。三国时吴将程普,有谋略、善应对,先后追随孙坚、孙策,累建战功,遂为兵马都尉,迁零陵太守,孙策死后,其辅孙权,讨平不服,官至荡寇将军,右北平士垠人。北宋神宗、哲宗时有程颢、程颐兄弟,为宋“理学”的奠基者,在中国哲学史被称作“二程”,程颢历任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宗正丞等,程颐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崇政殿说书、西京国子监教授等,二人著有《二程集》传世。
总之,“程”氏是一支所出古老的族类,故其族后裔所传,除于周世所见之“程伯休父”族之族外,还于多国多地见有其人姓氏之传。其人之国似于夏末及商末“国灭”后,似就有迁于南方之地者。例如,其人似早就有迁于湘赣南部以及广东一带的,后与“南越”、“扬越”等越人族融合,其中大部分后皆融为汉族;但也有一部分融入于其他少数民族。例如,其人迁于川湘黔桂分界之地的,于后世融入为“黑苗”:而进入贵州者,于后世融入为布依族;入于广西者,后则融入了壮族。但也有说,进入贵州的一支“程人”族,是于周世南迁的,其人后来聚居于贵州惠水县一带,与其地土著融合,形成了大小“程番”部落,是为其地“八番”之一;其人酋首程延随,曾于元时被任命为“程番武胜军安抚使。又清时贵州贵阳府定番州长官司土长官“程”姓,据称其族此姓始自唐时。
先秦之世“程”姓似主要见于河南、陕西、山西及中原多国,其时当已有南迁者;自秦汉世起,其姓分布更见扩展,但似主要见于豫鲁皖、江浙赣闽以及川湘黔桂等地。而自唐宋世起,由于中原之民多次大量南迁,故“程”姓之族也更见南移,但其姓的分布重心一直是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即除了晋陕冀等北方有些地区也见有“程”姓外,其姓之族主要集居皖豫冀鲁、川鄂湘赣、江浙闽粤一带。今安徽、河南、湖北是“程”姓最多见之地。
此外,清时满洲人世居沈阳有“程”氏,清满洲八旗成佳氏部,后改为汉姓“程”氏,今为满族姓。其他民族,苗、瑶、侗、壮、畲、黎、彝、白、土家、仡佬、朝鲜、蒙古、回族等,也有“程”姓。
今“程”姓人口约六百一十万,分布较广,多见于安徽、河南、河北、山东、湖北、湖南、江苏、四川、广东及京津沪渝等地,在当代是排于第四十六位左右的大姓。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made-in-yiwuchina.com/hlszl/25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