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历代人物汇编第2卷
(因第一卷于肃条有误,故重发之)
于肃(?-?),按《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于肃,「唐」河南(今河南洛阳)人。于休烈子。代宗初,自比部员外郎、入充翰林学士,加考功郎中。官至给事中。”按《全唐文》卷(于肃):“肃,赠仆射休烈子。与兄益相继为翰林学士,终给事中。赠吏部侍郎。”《翰苑群书》卷4载:“于肃,自比外(比部员外郎)充(翰林学士),考中(考功郎中)充给中(给事中),又充(翰林学士)卒。”子敖,进士及第,历官至刑部侍郎,曾出任宣歙观察使、兼御史中丞。
(以下按姓氏笔划,凡复姓者只按首起字)
本卷八姓(山、卫、马、万、万俟,兀、士、匹娄)
山稚之(?-?),按钦定四库本《陕西通志》卷20载:“山稚之,河南洛阳人。”父山强,美仪表,擅骑射,任奏事中散时,曾从魏显祖方山狩猎,时有狐狸御前惊起,山强奉圣谕,百步射杀二狐,深为显祖所称,后历官至内行长。稚之以父荫入仕,历授营陵县令。以治声,擢授陕西金明郡(今安塞县西北)太守。子山伟,东魏静帝时,官拜卫大将军、中书令。
山伟(?-?),稚之子。按《北史·卷50·列传第38》载:“山伟,字仲才,河南洛阳人也。”祖强,官内行长;父稚之,官金明郡太守。伟自幼随父于任,师事王惠,涉猎文史。北魏孝明帝初,元匡为御史中尉,以伟兼侍御史。时妻从叔,为羽林队首,以其殴打直长于殿门,被伟劾奏,因法不避亲,元匡甚称善之。不久,由国子助教,升为员外郎、廷尉评。及六镇、陇西二方叛乱,元乂欲召募传诏使者,时求其职者百余。于是元乂上奏,成立勋附队,将其悉数收录。伟遂上奏孝明帝,赞元乂美德。乂喜,遂引伟兼尚书二千石郎,后转为正名士郎,修《起居注》。不久,又荐为谏议大夫。“河阴之变”,山伟在朝值班,故免于难。及孝庄帝入宫,百官藏匿,惟散骑常侍山伟一人拜见,遂授给事黄门侍郎、领著作郎。废帝立,擢为安东将军、秘书监,仍领著作。其初,尔朱兆入洛,官守奔散,国史典书高法显,密埋史书,故而不曾遗落。后法显死,山伟窃其功,诉求爵赏,遂封为东阿县伯。不久,授侍中。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官拜卫大将军、中书令,监修起居。复以本官领著作。伟主管修纂典籍二十多载,竟万不记一,以致后人执笔,无所凭据,皆其之过也。病卒,赠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都督、幽州刺史,谥号文贞公。伟弟早亡,遂抚寡训孤,与侄儿、侄女同居住二十余载,恩义甚厚。更为官清廉,又不营产业,故身亡之日,家无余财,其后人竟卖宅营葬。以致妻儿飘泊,士友无不怜悯之。详见《北史·卷50·列传第38·山伟传》。
山徽(-),其《墓志铭》云:“君讳徽,字阿敦,河南洛阳人。”曾祖,魏散骑常侍、安南将军、金部殿中二曹尚书、镇南将军、冀州刺史、爵封泰山公;祖,魏任安南将军、内都幢将、比部尚书、定州刺史、爵袭泰山公;父,魏任散骑常侍、虞曹尚书、使持节平东将军、东徐州刺史、爵封建城侯、假长广公。其父死,徽以长子袭爵,职授定阳太守,迁威远将军、冗从仆射,转平北府司马。孝庄帝永安二年()三月,终于洛阳笃恭里,时年五十八岁。追赠谏议大夫。迁葬于叔父安东将军、相州刺史之茔。详见《魏故谏议大夫建城侯山君(徽)墓志铭》。
山累(约-?),徽从伯。按《大代持节豳州刺史山公寺碑颂》题留:“维大代正始元年,岁在甲申七月丙午,望十五日庚申,羽真、散骑常侍、安南将军、殿中尚书、泰山公之孙;安南将军、比部尚书、泰山公之子,持节、督豳州诸军事、冠军将军、豳州刺史山累,率州府纲佐仰为孝文帝立献寺三级。”由此题留,知山累时任豳州刺史,乃山徽从伯,应属河南洛阳人,故收录之。见山累为魏孝文帝所立《寺碑颂文》。
山晖(-),其《墓志铭》云:“君讳晖,字乌子,河阴(今河南孟津县)修仁里人。”父仕北魏,官恒州刺史。晖以荫入仕,年弱冠,擢郎将直后,迁鹰扬将军、授太子屯骑校尉(太和十七年定正四品,二十三年改从五品)。宣武帝延昌四年()卒于第,年仅三十一岁。葬北邙山恒州使君墓之东。详见《魏故鹰扬将军太子屯骑校尉山君(晖)墓志铭》)。其《墓志》因书法艺术,被民国元老于佑仁先生收藏,晖由是而名世。
卫之玄(-),按臧励和主编《中国人名大辞典》云:“卫之玄,「唐」伊阙(今洛阳伊川境)人,字造微。尝欲得奇药,炼砂汞为黄金。至岭南求之,不可得。容管经略使房启因辟为从亊,以功再迁监察御史,从启徙桂。启坐亊免,之玄寻亦捨去。岭南节度使马縂复征之,卒于南海。”韩愈撰《卫之玄墓志铭》云:“家世习儒,学词章。昆弟三人,俱传父祖业,从进士举。君独不与俗为亊,乐弛置自便。父中丞薨,既三年,与其弟中行别,曰:‘若既克自敬勤,及先人存,趾美进士,续闻成宗,惟服任遂功,为孝子在不怠。我恨已不及,假令今得,不足自贳。我闻南方多水银、丹砂,杂他奇药,爊为黄金,可饵以不死。今于若丐我,我即去。’遂逾岭阨,南出药贵,不可得。以干容帅,帅且曰:‘若能从事于我,可一日具。’许之,得药,试如方,不效,曰:‘方良是,我治之未至耳。’留三年,药终不能为黄金,而佐帅政成,以功再迁监察御史。帅迁于桂,从之。帅坐事免,君摄其治,历三时,夷人称便。新帅将奏功,君舍去。南海马大夫使谓君曰:‘幸尚可成,两济其利。’君虽益厌,然不能无万一冀。至南海,未几竟死,年五十三。子曰□。元和十年十二月□日,归葬河南□□县□□乡□□村,附先茔。”由是,知其与弟中行、中立,相继登进士第。唐宪宗元和八年()卒于南海,享寿五十三岁。唐宪宗元和十二年(),由其子扶柩归洛,葬于河南伊阙县祖茔。事迹见韩愈撰《监察御史卫府君(之玄)墓志铭》、臧励和主编《中国人名大辞典》。
卫晏(?-?),卫之玄父。河东安邑人,徙河南伊阙。约唐代宗大历中进士及第。德宗建中元年()历迁至礼部员外郎、巡岭南五管。二年,自中书舍人,历拜御史中丞。寻以御史中丞、出任京畿观察使。官终循王傅。按韩愈撰《监察御史卫府君(之玄)墓志铭》云:“家世习儒,学词章。昆弟三人,俱传父祖业,从进士举。”由“俱传父祖业,从进士举”,可知其进士及第。与元全柔同朝为官,其登第时间,约代宗大历初。然因史书无传,故生平失考。按《旧唐书·本纪·卷12》云:“建中二年八月五日……以中书舍人卫晏为御史中丞、京畿观察使。”
卫中行(?-),字大受,卫之玄幼弟。按韩愈《与卫中行书》题注:“中行字大受,御史中丞晏之子,贞元九年进士。”由是,知其于德宗贞元九年()登进士第。贞元十八年,入东都留守韦夏卿幕府。宪宗元和元年,改浙东幕府,与同僚游石伞峰赋诗。元和中,历任礼部员外郎、兵部郎中、中书舍人。宪宗元和十四年,以中书舍人出任华州刺史、改陕虢观察使。敬宗宝历二年,自国子祭酒、出为福建观察使。次年,因贪赃事发,流播州。与韩愈深交,故其兄殁,韩愈为铭。后坐亊,被流放播州,唐文宗太和三年()遘疾,病卒戍馆。
卫庭训(?-),按《太平广记》卷引《集异记》载(卫庭训)云:“卫庭训,河南(今河南洛阳)人,累举不第。天宝初……偶值一举人,乃华原梓桐神也……。庭训欲拜,神曰:‘某年少,请为弟。’神,遂拜庭训为兄,为设酒食歌舞……谓庭训曰:‘兄来岁合成名,官至泾阳主簿。秩不满,有人迎充判官。’于是神置酒饯之。至京,明年果成名,释褐授泾阳县主簿。在任二载,分务闲暇,独立厅事,有一黄衫吏,持书而入,拜曰:‘天曹奉命为判官。’遂卒于是夕。”以异闻录入。
卫玄(-),按《隋书·卷63·列传卷28》载:“卫玄,字文升,河南洛阳人也。”祖悦,魏司农卿;父檦,周侍中、左武卫大将军。玄少有器识,周武帝在籓,引为记室,迁给事上士,袭爵兴势公,转宣纳下大夫。武帝即位,拜益州总管长史,升开府仪同三司、太府中大夫,治内史事,领京兆尹。周宣帝时,以忤旨免官。杨坚为相,授检校熊州事。和州反叛,玄以行军总管击平之。入隋,拜淮州总管,封同轨郡公,坐事免职。未几,复起用,拜岚州刺史。长城之役,诏由卫玄监督、任检校朔州总管。召还,任卫尉少卿。隋仁寿初,山獠作乱,玄以资州刺史镇抚之。高祖大悦,遂擢为遂州总管、剑南安抚使。炀帝即位,授卫尉卿,迁工部尚书、兼魏郡太守。未几,拜右侯卫大将军、检校左侯卫。大业八年(),拜刑部尚书。辽东之役,任检校右御卫大将军。以战功,封金紫光禄大夫。大业九年,炀帝幸辽东,使卫玄留守京师,拜京兆内史,尚书如故,并许以便宜从事。杨玄感反,威逼洛阳,玄率步骑七万援之。玄感败,炀帝赐玄玉麟符,特给千兵,以充侍从。大业十一年,诏卫玄安抚关中。时盗贼蜂起,百姓饥馑,玄不能救恤,而官场日渐崩乱,于是上表乞归,炀帝不准。唐大军入关,卫玄自知不能拒守,遂忧惧称疾,不理政事。城陷,卫玄归洛阳老家。隋义宁元年()病卒,享年七十七岁。
卫孝则(?-?),卫玄子。按《隋书·卷63·列传第28·卫玄传》载:“(玄)子孝则,官至通事舍人、兵部承务郎(同兵部员外郎),早卒。”而孝则子《故东宮通事舍人隆州阆中县令卫府君(规)墓志铭并序》则云:“君讳规,字德规,河南洛阳人也。曾祖檦,魏驃騎大将军;祖卫玄,字文升,隋刑部尚书、京兆內史、关內道安抚大使、金紫光祿大夫,爵封同轨郡开国公;父孝则,隋拜兵部侍郎、东宮洗马。”《隋书·列传卷28》所载有误,应以其子《卫规墓志铭》为是。
卫俊(?-?),按雍正《河南通志》卷46载,孟津(河南孟津)人。明永乐十八年()庚子科举人。荐入仕,自刑部主事,历迁刑部员外郎、刑部郎中、山东提刑按察使副使。以老致仕,病卒于家。(见清康熙《河南府志》、雍正《河南通志》、嘉庆《孟津县志》)。
卫权省(?-?),按博雅人物网《河南省名人介绍(6)》:“卫权省,新安铁门省庄人。”元朝时,以乡贤荐入,历官至河南行省左丞。寻辞官。元末义军起,天下乱,避祸河东,遂为家。
马异(?-?),按《全唐诗》卷载:“马异,河南(今河南洛阳)人,与卢仝友善。诗四首。”《中国古代诗人档案》注解:“马异,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兴元元年()登进士第,与皇甫湜、卢仝友善。”由是,知于唐德宗兴元元年()擢进士第二名,即榜眼及第。以诗知名,《全唐诗》录其诗四首。以《送皇甫湜赴举》、《答卢仝结交诗》知名。史载“马异性高疏,词调怪涩。”附《送皇甫湜赴举》:“马蹄声特特,去入天子国。借问去是谁,秀才皇甫湜。吞吐一腹文,八音兼五色。主文有崔李,郁郁为朝德。青铜镜必明,朱丝绳必直。称意太平年,愿子长相忆。”史载“马异性高疏,词调怪涩。”与卢仝风格类同。
马晓林(?-?),字桂山。按《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河南伊阳(今洛阳汝阳县)人,于清道光十二年()登壬辰恩科进士(3甲92名)。道光十三年出任陕西武功县知县(见民国《武功县志》)。秩满,转任咸阳县知县。复又任永靖县知县。据陕西《秦都区志》记载:“马晓林,河南伊阳(今洛阳汝阳县)进士,道光二十五年()至咸丰三年(),先署后补,共任临夏州永靖县三次,精明干练,士民悦服。”由是,知其三任永靖县知县。
马从龙(?-?),字虞生,号云从。按《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河南洛阳人,于明神宗万曆二十年()登壬辰科进士(3甲65名)。因寓居新蔡,《碑引》又称新蔡籍。初任姚城县知县。以政声,召授工部都水司主事。万曆三十一年,由工部都水司主事、出任陕西主考官(见《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万曆三十八年,授工科给事中。万曆四十年,由工部郎中、出任直隶宁国府知府。秩满,改任南直盐法道副使。万曆四十七年(),由兵部郎中、出任广东布政使司参政(见《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寻又改任浙江布政司参政。天启二年(),由浙江布政司参政,升湖广按察使司按察使(见《明熹宗悊皇帝宗录》卷23)。天启三年,复由湖广按察使司按察使,升浙江右布政使、整饬淮扬海防兵备道(见《明熹宗悊皇帝宗录》卷35、钦定《浙江通志》卷)、《高阳集文》卷16)。寻又升为浙江左布政使。召还,由浙江左布政使,攺任通政使司通政使(见清雍正《河南通志》卷4)。四年,魏仲贤被诛,人以南星党诬陷之,遂削职还乡。崇祯即位,官补给诰命品,与刑部尚书乔允升等,俱复职起用(见《崇祯长编》卷8)。托疾不赴,终老于家。
马德顺(-),字子辅,号佑庵。按《钦定国史大臣列传·(清)国史馆编》:“马德顺,河南洛阳人。”清道光二十七年(),由同乡人吳德水推荐,为翰林院编修吴嘉宾侍从。嘉宾坐事被贬,德顺从侍之,故深得嘉宾噐重。及太平军起,德顺随嘉宾敌御义军,每战在先。咸丰九年,入曾国藩湘军大营,以战功,历迁都司、游击将军、参将、副将,官至护理浙江提督军务、兼处州总兵。复以平捻军功,赐号“辅勇巴图鲁”。白彦虎叛乱,左宗棠时为陕甘总督,以马德顺为骑兵主帅。同治八年(),德顺攻克董志原,歼敌三万,复赐号“博奇巴图鲁”。白彦虎退守固原,德顺率军追剿,并攻破东西安堡。彦虎逃放马沟,德顺仍率军追杀,不料遇伏兵,被乱箭射杀,年仅四十八岁。谥号武毅,封赠骑都尉兼云骑尉。同年十月,左宗棠奏请建祠,上准,遂下诏,命固原、洛阳两地立祠祀之。
马从龙(?-),字云合,号见田。按康熙版《香河县志·秩官志》载:“(知县)马从龙,河南孟津人。由举人,万历三十三年任。”明礼部尚书王铎岳父。清雍正《河南通志》卷64载:“马从龙,孟津人。幼孤,家素饶,析居时,母爱少子,欲倍与子,从龙即让家赀千余金于两弟。后由明经任香河县二年,卒之日,囊无长物。”在任,重视儒学,兴修水利,颇有口碑。据《明史·列传第》载,有“谷氏,余姚史茂之妻。父以茂有文学,赘之于家。数日,邻人宋思征债于父,见谷氏貌美,遂指逋钱为聘物,讼之官。知县马从龙察其诬,杖遣之。及谷氏下阶,茂将扶以行,时谷氏尝未出闺,见隶人林立,羞茂以身近己,遂推搡之。从龙望见,疑其意不属茂,立改判归宋。宋即率众拥舆中而去,由是,谷氏自缢而死。从龙闻之大惊,捕宋,宋已逃亡而去。”
马炬(-),按其《墓志铭》云:“公讳炬,字继美,其先扶风槐里人也。”后徙河南伊阙,立祖茔于万安山南原,遂为家。五世祖岫,仕西魏,官拜侍中、荆州刺史,后梁赠太尉、荆州牧、谥号肃公;父(失名),唐大同军副使、岚州刺史、累赠尚书左仆射、司空。其《墓志》称:“(矩)年廿五,伴飞骑虞灵童破生奚于桥山,日接百战,以功授上柱国,赐绯腰银。节度张守珪以奇谋义冠于军,常待以优礼。……左相李适之以公孤贞自立,才艺无伦,奏请禁卫。亲老是辞,寻拜檀州长史。……奏兼恒王府典军。”天宝十三载()五月,终于幽州云丘里之私第,享年卌三……唐德宗贞元十四年()腊月,与夫人高氏,合葬于伊阙县张刘里万安山南原之先茔。”详见《唐故左卫司阶檀州长史赐绯鱼袋马府君墓志铭并序》。
马子结(?-?),按《北史·卷69(儒林上)》载:“马子结者,其先扶风人,世仕凉土,魏太和中入洛。父祖俱清官。子结及兄子廉、子尚三人,皆涉文学。阳休之牧西兗,子廉、子尚、子结与诸朝士各有赠诗。阳总为一篇酬答。诗云:‘三马皆白眉’者也。子结为南阳王绰管记,随绰定州。绰每出游猎,必令子结走马从禽。子结既儒缓,衣垂帽落,或叫或啼,令骑驱之,非坠马不止。绰以为笑。由是渐见亲狎,启为谘议焉。”
马君详(?-?),河南洛京(今河南洛阳)人。元代民间画师,今山西永济“永乐宫”壁画,即泰定二年(),由马君详、马七等人所绘。传为道教祖师吕洞宾故居。永乐宫内,无极门、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均有壁画,面积多平方米,大小神相尊,或对语、或沉思、或倾听、或凝视,神态各异。论者以“构图宏阔,气势磅礴,庄严肃穆,形象丰润,神采奕奕,无一雷同”赞誉之。
万国俊(?-),按《旧唐书·列传第(酷吏上)》载:“万国俊,洛阳(河南洛阳)人。少谲异险诈。垂拱后,与来俊臣同为《罗织经》,屠覆宗枝朝贵,以作威势。自司刑评事,俊臣同引为判官。”武后天授二年(),摄右台监察御史,与来俊臣同按制狱。武后长寿二年(),有上封亊,言岭南流人有阴谋叛逆者,上遣国俊往岭南查察,若得反状,便可斩决。国俊至广州,遍招流人,置于别所,继而矫旨赐死,人号哭,称冤不服。国俊使人牵出,拥之水曲,以次加戮,三百余人一时并命。然后虚拟供词,曲成反状,而后上奏请功。由是,擢升为朝散大夫、肃政台侍御史。武则天神功元年(),因激起众怒,更得罪太平公主及武氏诸王,与来俊臣同下诏狱,寻被斩首于市。详见《旧唐书·列传第(酷吏上)》、《资治通鉴·卷》。
万俟肃(-),其《墓志铭》云:“公讳肃,字子敬,河南洛阳人也。”曾祖雅,魏拜征西大将军、平戎大使、散骑常侍、原川总管、安成郡公,原州刺史。祖略,周拜齐王府库真、车骑将军、右武侯长史、爵封乐宁县公。父玄道,唐拜秦王府左一统军、左二府车骑将军、上柱国、灵丘侯、汝州刺史。”贞观六年,肃九岁,以父功授游击将军。十六年()袭封灵丘侯。十八年,授宜昌府果毅都尉,迁右卫翊一府郎将。二十二年,任右卫勋一府郎将,奉敕检校伊州都督。高宗永徽二年,加上柱国。三年,授右卫勋二府中郎将。高宗显庆二年,加明威将军。三年,授虢州刺史。四年,转黔州都督,寻改灵州都督。高宗麟德元年(),授右奉宸卫将军、兼检校金吾将军。高宗乾封元年()拜左卫将军。二年,迁中御府太监、晋位上柱国,爵封灵丘县开国男。寻以钦差副使,与太常伯崔余庆奉诏宣读、改李轮为冀王之册封诏书(见《册冀王轮文》)。唐高宗咸亨元年()拜殿中监。高宗上元三年()正月遘疾,病卒于私第,享年五十四岁,谥号恭。由太子舍人薛元超撰写墓志。详见《唐故殿中监万俟府君(肃)墓志铭》。
万俟玄道(?-),肃父。唐初,与程知节、秦琼、尉迟敬德同为秦王李世民大将。曾与丘行恭、罗君副任秦王府左一护军府统军,又与袁玄则同为左二护军府车骑将军(见秦王李世民开府属僚)。以其屡立战功,晋位上柱国、爵封灵丘侯,出领汝州诸军事、任汝州刺史。唐太宗贞观十六年()病卒,由世子肃袭爵灵丘侯。
万俟造(?-?),按《唐诗大辞典》(修正本)云:“万俟造,生卒年不详,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德宗贞元十三年()登进士第。事迹散见于《元和姓纂》卷10、《登科记考》卷14。《全唐诗》录其诗一首。”仕迹不显,以诗知名,故录入之。
兀元(?-?),唐代官吏。按钦定四库全书《陕西通志》卷52(名宦)载:“兀元,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出为同州刺史。急吏缓民,收羡财千万,以补亡户逋租,复迁御史大夫。”
士成绮(?-?),按《玄品录》卷一载:“士成绮,周(今河南洛阳)隐君子也。百舍重跚而见老子曰:‘吾闻夫子圣人也,吾固不辞远道而来,敢问修身?’老子曰:‘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广乎其无不容也,渊乎其不可测也。夫至人极物之真,能守其本,故外天地、遗万物,而神未尝困也。’士成绮有得焉。”
士庭兰(?-?),按其父《士崇俊墓志铭》云:“府君讳崇俊,字惟彦,河南(今河南洛阳)人也……元子庭兰,官昭武校尉、守京兆甘泉府折冲都尉、右神武军宿卫(正四品)。仲子庭秀,官游击将军、守左金吾卫翊府中郎将、充内供奉射生(正三品)。侄庭钧,游击将军、守左金吾卫大将军、员外置同正员(从三品)。侄庭某,朝议大夫、试左金吾卫长史、充湖南部团练使驱使官(正五品上)。”庭兰、庭秀、庭钧、庭某史志无传,今由其父《墓志》,可知其兄弟藉贯与宦迹,故收录待考。
匹娄德臣(?-),其《墓志铭》云:“君讳德臣,字孝先,河南洛阳人也。”曾祖仲达,魏员外散骑侍郎,齐仪同三司、武为大将军、沧宁肆三州诸军事、任三州刺史,又除侍中、特进、濮阳郡王。祖普乐,齐太子舍人、直内将军、散骑常侍、开府仪三司、北豫州刺史、骁卫将军、爵封广安郡王,隋骁卫武牙郎将;父善良,隋右勋卫、朝散大夫、开府仪同三司。德臣解褐虢王府参军,营、越二都督府兵曹参军。隋亡投唐,除冀州鹿城、瀛州乐寿、润州延陵三县令。充行军兵曹、晋位上柱国,改任忠州司马。武周垂拱四年()八月遘疾,终于忠州官舍。永昌元年()四月,归葬于洛阳邙山。详见《匹娄德臣墓志铭并序》。由此《墓志》,可知其世系,知其父祖宦迹,故收录之。
匹娄思(?-),其《墓志铭》云:“公讳思,字本,河南洛阳人也。”曾祖匹娄嶷,仕隋,官代州司马;祖匹娄恽,恒州石邑县令;父匹娄谦,唐泽州司户参军。思以门荫起家,官至朝散大夫、行吉州长史,勋封上柱国。唐玄宗开元十二年()遘疾,病卒于第。详见《疋娄思墓志铭》。
喜欢文史者,可掃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de-in-yiwuchina.com/zzhls/25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