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风险的应对措施
在钢筋水泥的城市,被工作和生活的柴米油盐舒服太久的人,都想拥抱自然,探索奥秘,挑战体能极限,这种精神和探索是值得肯定的。不可否认,由于人们猎奇心理和冒险精神,户外探险活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但很多驴友的探险活动具有随意性和盲目性。以为聚到一起就是同伴,背上帐篷,穿上冲锋衣就敢尝试一切冒险。要知道,自然界变化无常,遇到不熟悉的地段,即便有着一定的户外生存技能和常识,也难保一定能平安归来,所以驴友在户外活动中首先要学会敬畏自然。户外风险防范与处理1迷路据统计,六至七成的户外事故起因是迷路。大雨、大雾、大雪或线路准备不足,最容易导致迷路。处理方法迷路时,绝不可慌乱而到处乱走,这样只会更加迷失方向。1、必须安静下来。休息一会儿。2、尽量找回自己有信心找到的地点,沿途要做好标记,并在本子上记录这些标记的所在位置。要避免再一次迷路,回到自己有信心的地点后,再一次先择方向进行尝试。在沿途做好标记,并注意观察周围的地形、地貌或自然物的情况,直至找到正确的方向,并在适当时候发出求救信号。2缺水在户外运动中,大量排汗会导致体内的水分、盐分和电解质大量流失,如果不及时补充,就会造成体内电解质紊乱,导致中暑或者虚脱。处理方法1、活动时应根据天气和线路携带充足的饮用水,此外还应储备ml应急饮水以备不时之需2、携带的饮水应包括纯净水和适量的运动饮料,在补充水分的同时补充电解质,满足身体需要。3、活动中补水应遵循少量多次原则,每半小时补充ml左右,以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增加心脏负担。同时应当主动补充水分,不要等到渴了再喝水。4、剧烈运动中或运动后,不宜喝大量的冷饮,以免增加肠胃负担。3虫咬蜂蜇蚊子、虻、蚋等吸血性昆虫,咬后不仅痛痒难忍,还会传播疟疾、脑炎等严重疾病。被蜜蜂、黄蜂或大胡蜂叮咬后,最初会感到疼痛,接着伤口会肿大并发炎,蜜蜂叮咬后通常在伤口内留有刺囊,应该用刀片将其它刮出,用香皂和水清洗伤口(或碱性溶液),容易过敏性休克的病人应该携带药物,并告诉其他人如何在被叮咬后的紧急情况下给自己使用这些药物。处理方法1、使用烟熏或使用夜来香、药菊等天然防虫植物。在蚊、虻较多的地方,每天至少应用肥皂彻底清洗全身皮肤,应携带驱风油或风油精等防蚊药品。2、登山时一般不宜涂抹香水或其他芳香的化妆品,携带的甜食和含糖饮料要密封好,避免吸引蜂类动物。3、在山野丛林活动时,不要乱捅蜂巢,以免群蜂攻击。若遇蜂巢挡路,可绕路前进。4、如被蜇伤处遗留有螫针,可用钳子拔除,但不要挤压毒囊,以免剩余的毒素进入皮肤。5、可以用冷水湿透毛巾,轻敷在伤处,减轻肿痛。也可涂抹驱风油、红花油、风油精之类的药物减轻疼痛。6、严重螫伤应尽快求医。4遭遇毒蛇在野外遭遇毒蛇,通常是在以下的情况发生:无意中踩到蛇;抓树枝触到蛇;早晨收拾背包时发现蛇等等。这基本上是因为行人闯入了蛇的领地而引起的。每年3月到10月是蛇类的活动时期,5月到8月则是蛇伤的高发期。蛇类常栖息在草丛、石缝、枯木、竹林、溪畔或其它阴暗潮湿处,夏季参加户外活动时要格外小心。有毒蛇和无毒蛇的区别:--毒蛇一般头大颈细,头呈倒三角形,尾短且突然变细,体表花纹比较鲜艳。--无毒蛇一般头呈钝园形,颈不细,尾部细长,体表花纹多不明显。--毒蛇的牙痕为单排,有两个深的牙印,无毒蛇的牙痕为双排。处理方法1、遇见毒蛇,应远道绕过。准备一根手杖,边走边打草惊蛇。2、戴好帽子,穿长袖外套,以及穿有强韧护脚的裤子和坚韧的靴子,并带好蛇药。1、万一被毒蛇咬伤,患者应保持镇静,切勿惊慌、奔跑,以免加速毒液吸收和扩散。2、不同的毒蛇分泌不同的蛇毒,有神经毒素、心脏毒素、血毒素等,处理毒蛇咬伤主要在于心肺功能的支持和凝血机理紊乱的纠正。3、为减少蛇毒的吸收,在伤口上方或超过一个关节处绑扎止血带,越早越好。止血带的松紧度以压迫静脉但不影响动脉供血为准(即在结扎的远端仍可摸到动脉搏动)。若无止血带,可用布带替代。使用止血带应每小时松开几分钟,避免血流供应不足导致肌肉坏死。4、用大量清水清洗伤口,服用蛇药并尽早就医。5雷击每年春夏季节是雷击高发时段,雷电就是巨大的电火花,一旦被雷电击中,大多数人会因此而产生肌肉痉挛、烧伤、窒息或心脏停止跳动等症状。处理方法1、判断天气变化情况,必须在下雨之前,迅速找到避雨场所。野外有山洞的话可以到山洞里躲避。严禁躲在铁皮屋里,岩石下比较好。如果只能躲在大树或大岩石旁边时,要避免躲在它的正下方。2、要避免走进被淋湿或已经有水的地方,最好踏在塑胶布上或背包及其他绝缘物上。同时要穿上雨衣以避免淋湿。如果是在空旷的山谷或者草原上,要寻找低洼地蹲下来,不要躺下。如果是在海岸线,只有小石头,实在没有地方可以躲避了,找低洼地蹲下来,切勿打手机,可以双脚并拢,手放膝盖上,身向前屈(不能坐地下或者小石头上)。所有积水的地方都很危险,严禁站在水里。3、身上不要有任何金属物。把带在身上的一切金属物拿下放在背包中。还要注意的一点是大家不要集中在一起,避免集体受灾。4、打雷闪电的时候,切勿在任何避雷设备下躲避。6洪水持续降雨容易引发洪水。原来清澈的水一下子变得混浊就是山洪暴发的先兆。切勿低估山洪暴发的威力和速度。小溪的流水往往由于上游降下大雨,洪水会汹涌而下,于数分钟内演变为巨大山洪,如游人尚在溪中,极易被洪水冲走,引致伤亡。发现流水湍急,混浊及夹杂沙泥腐烂树木的时候,是山洪暴发之先兆,应迅速远离河道、溪谷。处理方法1、除非是有准备的溯溪活动,否则不要沿溪涧河道远足。2、夏天雨季,或暴雨后切勿涉足溪涧。3、下雨的时候不要逗留在河道休息,尤其在下游。4、开始下雨时应迅速离开河道,往两岸高地走。5、切勿尝试越过已被河水盖过的桥梁,应迅速离开河道。6、如果不幸掉进湍急的河水里,应抱紧或抓紧岸边的石块,树干或藤蔓,设法爬回岸边或等候同伴救援。7泥石流泥石流与洪水发生相似,但又不尽相同,必须分清。泥石流发生的时段,通常是每年的七八月份的雷暴雨季节。怎样判定泥石流的发生?(1)正常的流水突然断流或者洪水突然增大,并拌夹有较多的柴草,树木。(2)深谷内传来类似火车轰鸣或者闷雷声,就算是极其微声,也应判定泥石流已经形成,要速离开。(3)河谷溪谷深处突变昏暗,并拌有塌方现象,要速离开,此现象不是山洪就是泥石流。处理方法1、不要在大雨天或者连续阴雨几天,当天还下雨的情况进入溪谷。2、泥石流常滞后于大雨暴雨而发生。3、不可存侥幸心理。4、不能沿沟向上或者向下跑,而应该向两侧山坡跑,快速离开河道、河谷、溪谷地带。5、不要在土质松软,主土体不稳定的斜坡停留。6、要在基底稳固又较为平稳的地方躲避。7、切勿上树躲避。8沼泽沼泽地形主要是淤积而成的,山脊两坡面顺势而下形成的合水线,把汇集的雨水经过比较长的距离后流进水库,随雨水冲下来泥土细沙,在进水库时雨水流进水库去了,但淤沉下来的泥巴却留了下来,形成烂泥潭——沼泽。
友情提醒:在水库或者河床边上的冲沟渡河,一定要仔细观察好地形,选择好合适的坚固地段渡河,能绕即绕过去,不要冒险尝试。渡河前要准备好绳索,按照野外集体渡河方式去操作。处理方法1、团体行进时,万一遇到沼泽地和湿地,留心观察,评估风险,不可冒进。2、通过时每5个人用绳索进行结组连接,人与人之间保持2~3米的距离纵向行进。有队员不幸落入沼泽,可获得队友的及时救助。3、如果个人行进时落入沼泽,千万不要乱动,用力挣扎只会越陷越深。
上一篇文章: 不知道户外这16种风险那你玩户外就是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4、可以松开背包带,把背包带放在身后,仰卧在背包上抽出一条腿,再抽出一条。或者把背包放在胸前,仰卧在背包上,“游”出沼泽地。
9森林火灾除闪电和干燥气候引发的大火外,人为疏忽是山火的最大隐患。应注意野外用火安全,严格野外用火制度,不乱丢烟头、火种。处理方法1、野炊时,准备一桶水或沙土放在营火旁边,随时备用,撤营时,必须将营火完全熄灭才能离开。2、一旦发生山火,在燃烧初期应尽量灭火;3、火势失控时,尽量顶风逃往山下或河边等安全地带,避免被火围困。4、如已被火围困,可采用砍伐或在主动烧火,利用火烧后周围的树林、灌木形成空旷地带的方法来保护自己。10中暑引发原因:高温、衣着不当、缺水、疲劳过度、时间过长、睡眠不好。分类型:先兆中暑,轻度中暑,深度中暑。先兆中暑:头晕、头痛、口喝、多汗、恶心、四肢无力、脉搏加快。轻度中暑:注意力不集中,意识精神迷糊,动作不协调,皮肤湿冷,体温往往在38度以上,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滚热,四肢温冷。热痉孪症:大量出汗,口喝,引发肌肉痉孪(俗称抽筋)。日射症:直接太阳底下曝晒,引起脑细胞受损。热衰竭症:脱水过多,缺失盐分,年迈。热射症:高温下体力消耗太多。处理方法1、解开衣领通风,脱离直接高温环境。(带少量冰镇饮料与冰块)2、给予患者多次饮用清凉饮料或者电解质饮料,及时补充水分。3、把患者的双脚抬高,在头部适当位置涂抹清凉油,风油精,口服十滴水,藿香正气水,救急行军散等防暑药品。4、患者清醒后,看恢复情况是否能继续行程,持续不适应由专人陪同,医院。
11失温什么是风感温度?什么是高空风?什么是中心体温的部位?参考:人体的中心体温是36.5-37度,手脚表面是35度。导致失温的原因:衣物寒湿、体表风冷、饥饿、疲劳、年老体弱。失温的症状:感觉寒冷,四肢冰冷,持续发抖,脸色苍白,记忆减退,语言不清,肌肉不受意志控制,反应迟钝,性情改变或者失去理智,脉搏减缓,失去意识。参考温度:40度-推荐的重温体温 37度-正常 35度-有失温症兆,发抖。 33度-严重,意识模糊。 30度-无针刺感觉意识 28度——死亡处理方法1、保持体力,停止活动或者紧急扎营,不断进食高热量食物。2、脱离低温恶劣环境,及时脱下寒湿衣物,更换保暖温暖衣物。必要时披上户外急救毯。3、防止继续失温,协助重获体温,进食热糖水。4、保持清醒,给予消化热食,平卧往睡袋里丢热水瓶或者施救者体温传导。5、意识迷糊,状态严重者,采用40度温水浸泡。6、失去意识,人工呼吸,40度以下温水从肛门大肠灌洗方式直接中心重温。7、切勿喝酒,切勿按摩四肢。记住两个字即可避免失温:“勤快”。热了——脱!冷了——加!湿了——换!12高山反应海平面的标准大气压为毫米汞高,空气中的氧含量约为21%。通常海拔超过米即为高海拔地区,一般人到这个高度就开始有高山反应了。高山反应是因为地势增高,气压降低,空气中的含氧量随着气压降低而降低了,使氧气不能充分进入人体血液,导致高山反应。不同的个体,不同的气候环境,反应各有不同,关键是每个人的适应不同。以前上到6千米都没有高山反应,并不能代表这次你上个4千米也没有反应。主要症状:头昏,耳鸣,呕吐,口感差,不想进食,昏昏嗜睡,微发烧。严重者反应迟钝,呼吸急速,情绪不安,精神亢奋,记忆力减退,出现幻觉。处理方法1、控制每天上升高度,每天上升高度尽量控制约米左右。2、行程合理,勿过渡疲劳。建议不要负重过大。3、大量喝水,饮食均衡。4、轻微活动,主动适应。5、睡眠充足,除非很需要,尽量不要服食药品。6、吸氧,快速下撤,尽快下撤到海拔较低处,脱离高海拔地区。7、患者休克,优先处理,注意失温等并发症。户外求救方法在户外各种风险会不期而至。遇险求救时,通过合适的方法与别人取得联系,或者根据自身情况和周围的环境条件,通过不同的求救信号来最快地获得外界的白癜风治疗医师白癜风治疗医师转载请注明:http://www.made-in-yiwuchina.com/hlspp/14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