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空调的日子老北京这么过夏天的
老北京最难挨的是夏天,称之为“苦夏”。
虽然难挨,但从里到外都透着老北京的情趣和自然,说不完、讲不够。
自从70年代有了地铁,北京人迎来了相对舒坦的夏天.......
1毛钱进地铁,往东到北京站,往西到八角,不能再往前坐了,到古城就不能去对面站台了,用1毛钱享受一天地铁的空调。
天安门乘凉,在广场上铺上席子一躺,挺舒坦的。虽然蚊子多点儿,但是可以点蚊香。
那时候,工人师傅们喝的叫——盐汽水。适合于高温作业场所,出汗多的人饮用,及时补充大量运动所流失的水份和盐份,迅速恢复活力。
最早来中国的可乐有原始的中药味儿,很多人头一次喝的时候都吐出来……
北京制冰厂的人造冰,看着都凉快。这个厂子最早叫做北平制冰厂,民国时期就有的厂子,主要是为火车服务的。
大兵黄,本名黄才贵(后改黄德胜)。曾是辫帅张勋的兵,在天桥贩卖药糖,以骂街的形式招揽生意,因为他所骂多涉及民生鞭辟时弊,因而颇收欢迎。砂板糖是一种糖果类食品,属于药膳,非药物也非保健品,历史上俗称“药糖”,可止咳、化痰、润喉、解胃酸、缓牙痛、除舌腻等
那时候骑着摩托兜风的相当于今天开着豪华跑车拉风的。
北京孩子在老陶然亭游泳池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现在都盖上围墙拆的不成样子了。以前有好多池子:两个蘑菇池,一个游戏池,男池、女池、深水池:两米、五米。
以前好做孩子放暑假经常去游,室外的特舒坦。
什刹海游泳具有危险性,一些人记忆中有被淹的经历。
北京人口中的八一湖,也是一个游泳的去处。
北京人家中必备的大澡盆。
以前胡同街坊家里种薄荷,将薄荷叶贴在杏脑门上,您体验过吗?
过去家庭必备的清凉油,清凉散热,醒脑提神,止痒止痛。用于感冒头痛,中暑,晕车,蚊虫叮咬。
没有空调的日子,痱子粉、爽身粉也是家庭必备的。尤其洗完澡用点爽身粉或者痱子粉,那种味道是种说不出来的香味。
防止和治疗中暑的人丹,一次10-20粒,味儿非常冲。
不仅可以口服治疗中暑和痢疾,还可以滴在澡盆里,治疗痱子。
薄荷锭,过去风热感冒头痛经常用到。
鼻通主要成分薄荷油,不仅可以治疗鼻子不通气、头痛、头晕、晕车。如被蚊虫叮咬的话,擦上鼻通的药油马上就不痒了。
不是所有的香水都叫花露水。虽然花露水扑鼻的香味儿隔一条马路都能闻到,但是过去夏天得靠花露水驱蚊、防痱、止痒。
风油精可以驱蚊止痒,搽在太阳穴上预防感冒和中暑,还可以提神醒脑、解除疲劳,也可治晕车晕船。
咱北京这个地界儿啊不产扇子,从古至今都是打南边儿运来的。过去北京人用的扇子种类还真不少,有大蒲扇,小蒲扇,竹心儿扇,羽毛扇,绢扇,檀香扇,折扇等。
最亲切的还是这个扇子,几乎每个北京孩子都自己动手折过。
买电扇,要摇头晃脑的.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了。当时电风扇都是固定吹风的,后来才有左右摇摆的,但是这样左右摇摆的电风扇不是很好买,产量少,可买的人很多,要结婚的人就想方设法的买这种能摇摆的电风扇,就是所谓的要摇头晃脑的。还有当时结婚的时候,要买自行车,要买永久的,不能买飞鸽的,为什么这样,从自面上就可以看的出来。
北京当时的名牌:雪花电冰箱,白兰、白菊洗衣机,昆仑、牡丹电视机,现在这些厂子全完了。过去买雪花冰箱讲究四星级的,一个大雪花,边上三个小雪花。
心里美萝卜,切成特别细的小细丝,用盐煞一下,放点香油、醋、少许白糖、这么一拌,那叫一个香。
过去北京不光平谷产大桃,当时海淀也产很不错的大桃,只是现在没有地了。
大兴西瓜,枣花、黑蹦筋儿,已经没有了。枣花西瓜,虽然小,可皮特别的薄,里面非常的沙甜,当时大街上很多卖西瓜的,都是切成一块一块的,把切好的西瓜放在冰上,一毛钱一块。当时切西瓜的大刀,特别的长,可能有半米长。
凉粉,以前去南来顺,来碗“蛤蟆骨朵”,黄芥末……
扒糕,用荞麦面做的,一般和凉粉一块卖。吃的时候切成小块,浇上用麻酱、酱油、好醋搅拌的汁,加上红咸胡萝卜擦的丝,浇芥茉或辣椒或蒜末均可。过去街上卖的扒糕、醋等是用冰镇了的,故而留下了一句歇后语:“卖扒糕的醋——管凉不管酸。”
酸梅汤,当以琉璃厂的信远斋为最有名。酸梅汤是在半夜里熬得后,放在白地青花的大瓷缸里,镇在老式绿漆的大冰桶里,到第二天上午出售时,酸梅汤就冰牙。这里的酸梅汤每年自端午节起到上元节止,只卖70天,每天只卖两缸,卖完为止。
北京的夏季太阳是大到可以照到柏油路路冒烟的程度,喉咙干渴时来上一碗冰镇杏仁豆腐,豆腐洁白如脂,口感嫩滑,轻呷一小口,杏仁的香味马上溢满整个口腔,立马全身凉爽。
瓷瓶酸奶,北京孩子的共同回忆。酸奶用那种粗瓷大瓶装的,每瓶都装得半满不满,面上的盖纸简简单单地用一根细小粗糙的皮筋草草一绑,但酸奶却是浓厚酸甜的。
记忆中卖冰棍的奶奶带着白帽子、穿着白大褂。老奶奶接过钢镚儿,顺手翻开棉被,掏出一根包着简单包装纸的冰棍儿,麻利地撕去包装纸,然后手递手地把冰棍儿塞在伸过来的小手上。孩子们高举着冰棍儿起着哄跑开了。这一刻,是他们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吃冰棍儿不舍得咬着吃,都是一口一口嘬着吃。
前门一带的绿豆汤摊儿,盖个玻璃盖儿。小马扎一坐,喝上两杯歇歇脚儿。
大碗茶,风靡于解放时期的老北京,茶有两种,一种是煎茶,即把茶叶投入开水直接煎熬;还有一种是特有成茶,是由大碗盛有煮好的茶加盖上玻璃等待过路口渴的行人。
冰霜5毛一个球,小磁碟装着。
刨冰机哗哗一响,刨出的是冒尖儿的一盘雪白的冰丝儿,而不是冰沙,之后再浇上或红或绿或黄的果料、香精。一盘吃下去,从脑瓜顶凉到脚背儿,真是透心儿凉。不仅暑气全消,而且余香满口,回味无穷。
老北京奶酪店北京街头有很多,凉凉的、滑滑的,有淡淡的奶香味,甜味也是淡淡的,很适合炎热的天气里吃。
北冰洋“双棒儿”,吃进嘴里不冰舌头,蛋奶味道十足。独特的造型极为方便跟哥们儿姐们儿分享。
这是80年代北京最火的饮料,这是伴随了几代人成长的饮料。曾经的瓶子虽然没有现在的精致,但是每到盛夏时节,人人排队去换北冰洋的现象已成为当时一道亮丽的风景。
雪人,有爱的造型,巧克力的帽子、奶油的脸。小雪人可以说得上是记忆里好吃又好看的第一名。
冰葫儿五颜六色,可以从中间掰开与他人分享,冻得冰冰的,掰不动就从上面咬破,用牙齿咬住了死命往一个方向扭,直到它失去韧劲儿,尽管姿势不雅,但大家可瞧不上用剪子剪开的文雅劲,味道有橘子、杨梅等。那会儿也没人考虑冰葫儿是否卫生、是否含有色素,塑料包装是否有毒,反正它是北京孩子放学后最爱的的一种冰饮,一路上连玩儿带嘬,塑料葫芦吸干了,也就走到家了。
“袋儿淋”也是北京人夏日里最爱的那口儿。
老冰砖没有棍,就是一正块,奶味十足,好吃极了。
这包装纸熟吧?没错,一角或一角二的大雪糕~!
喝红茶菌盛行一时,随不像传说中那样包治百病,但是红茶菌确实发挥了清凉饮料的功能。
综合宣武故事多帖子
相关阅读:
老北京的夏天
北京人的夏季家常菜,您不一定都吃过!
今天您吃面了吗?
欢迎投稿:i49ch
qq.北京看白癜风哪间医院疗效最好北京治疗白癜风的公立医院转载请注明:http://www.made-in-yiwuchina.com/syff/15166.html